>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李易阳 | 浅谈新媒体视角下纪录片的创新

2020年06月23日 17:14  点击:[]

李易阳,女,河北邯郸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硕士,广东财经大学华商学院9001诚信金沙9001cc网络与新媒体系专任教师,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广播电视。

摘要:新媒体视角下纪录片体现在制播方面、叙事方式、语境场景的创新,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纪录片的创新,为纪录片提供了一场与众不同的视听盛宴。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创新;叙事方式;制播方式;语境场景。

 

1 新媒体视角下纪录片制播方面的创新

 

新媒体视角下,纪录片制作方式上,产生了新的特点:运用多种视觉化手段。《航拍中国》中加入动画三维效果,打破原有的纪录片叙事空间。打破原有的纪录片的线性的叙事空间,叙事空间上以空中飞行线路为线索,以海南、陕西、新疆、黑龙江、江西、上海等覆盖全国23 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展现一个观众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美丽中 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

新媒体视角下的纪录片不再以传统的线性时空顺序说教式的纪录,而是加入剧情片中的蒙太奇思维剪辑,重塑时空,设置悬念,声画统一,利用构图、景别、光线、色彩、剪辑、音乐、音响等综合视听手段。

比如《航拍中国》中黑龙江版面加入人们冬泳时跳水的音响效果声,还有老虎跳跃的吼叫声,都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自己在航拍器上,和航拍器一起领略着祖国的大好风光。

《航拍中国》开头就以设问句的方式引入“你了解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从现在开始,跟我们一起,天际遨游。”随着解说词的引入,开头运用了大量特技,直升飞机的飞入,画面的颠倒、冰与火的景 象同时出现在画面中,在云端“航拍中国”这四个大字慢慢涌现,开头就给观众的心理带来不同凡响的震撼,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想随着航拍器一起探究中国隐藏在云端的神秘魅力。

纪录片中加入了剧情片的戏剧性元素。似乎在给人们讲故事,同时加入了动画的元素。比如飞机航行的路线,镜头上一反传统意义纪录片以固定画面静态镜头为主的单一层次拍摄,《航拍中国》以航拍镜头为主体,还穿插着远景、近景、特写不同景别的镜头,镜头景别具有层次感,镜头也多以运动画面为主,固定画面较少,镜头拍摄角度也加入俯拍、仰拍、推拉摇移等多角度拍摄,让观众在视觉上体会到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审美体验。

再者,在新媒体视角下纪录片的播出方式产生新的特点:

1.在时长上,为了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在纪录片播出时长上有3分钟的微记录,纪录片时长上更加灵活多变。满足用户在自身工作、学习之余的闲暇时间收看的习惯,打破了原有纪录片的时间限制。适应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移动互联时代的“小屏幕、碎片化”的特点。

2.纪录片种类更加细分化。例如,在央视影音app中,根据用户不同的兴趣需求,纪录片的种类更加细分化,分为人文历史类、军事、人物、自然、探索、社会、美食、旅游等不同种类,纪录片种类的细分化,类似于B2C中以用户为主导的垂直化结构,满足新媒体用户多元化观看需求。

3.纪录片播出平台的多元化。在新媒体视角下,纪录片不仅可以在原有的电视或电影等传统平台上播出,还可在网络、互联网、甚至是移动互联网app等平台上播出,打破了原有的纪录片只能在传统媒体平台上播出的时空限制。在新媒体视角下,移动互联的时代,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身不同的需求,欣赏自己喜爱的纪录片。

4.纪录片实现了互动分享的播出形式。原有传统媒体上播出的纪录片,受众只是单纯地接受,在新媒体媒介下播出的纪录片,受众可以对纪录片进行反馈评价,同时受众还可以分享自己喜爱的纪录片。例如央视影音app,有分享这个链接,用户可以把链接分享在自己的朋友圈或网上,实现纪录片的多渠道传播,为纪录片播出提供了开放分享的播出环境。哔哩哔哩2016年所有的纪录片,按照播放量,收藏数量以及硬币数量分别进行排名,排名从高到低,用户根据排名进行选择,同时还可以发布弹幕,在同一观看场景下进行互动性讨论。

5.由于新媒体视角下,传播环境中传播者和用户的界限逐渐模糊,在传统媒体中,作为被动接受的受众也可以作为纪录片的拍摄者和传播者,受众可以自己制作纪录片上传到网上,或者以自媒体的形式播出,微信、今日头条等大型新媒体平台的兴起,打破原有的传统媒体纪录片制作的专业化,将纪录片的创作权交到能够拥有内容创新能力的个人手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部纪录片的创作者。

6.纪录片经营模式的改变。自媒体形式下,纪录片资金可以实现众筹的形式。比如纪录片《我的诗篇》、《二十二》。纪录片《二十二》并没有以广告营销的 形式大肆宣传,而在微信朋友圈人们分享链接,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涌入电影院去观看这部纪录片。

 

2 创新叙事视角:以小见大

——个人化叙事、普通人的视角

(一)从叙事方式上来说,与传统纪录片倾向于宏大叙事、群体叙事的表达方式不同,新媒体视角下的纪录片更倾向于个人化叙事。比如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没有采用以往历史纪录片中所惯用的恢宏大气的镜头和气势磅礴的音乐,而是以个人的视角展示稀世文物的修复过程 和修复者的生活故事。纪录电影《我的诗篇》将视角对准爱好作诗的普通人,用诗化的镜头语言呈现他们的精神世 界。

可见,个性化的表达正成为新媒体视角下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理念。这些创作理念的改变正是新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对象变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

我们在B站观看《我在故宫修文物》的时候,例如第一集“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的修复”,文物上有一条眼神犀利、凶神恶煞的龙, 弹幕就会出现“被封印的龙”“来自一条龙的恶意”,对于钟表师傅王津,弹幕出现“王津、男神”“我爱王津男神”、“表白男神”。当看到钟表修复大师王津把钟表经过8个月修复好后,弹幕上会有“前方高能预警”。当解说 词说到我们可以像乾隆皇帝一样欣赏这个钟表表演了, “厉害了666”,“美哭了”等弹幕频繁弹出,这几乎成为一种用户之间不约而同约定俗成的习惯仪式,而这大大增强了新媒体用户的仪式感和参与感。

(二)《我在故宫修文物》一反原有《故宫》的恢宏浩瀚的气势,以普通人的视角——文物修复者的日常生活作为叙事切口,当所有人认为恢宏气势的故宫应该为纪录片的叙述主体的时候,作者反弹琵琶地将故宫只作为纪录片叙事的背景,纪录片的叙事视角以小见大,修复故宫文物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文物修复家,而是现实生活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拉近了文物修复者与观众的距离感,影片中有一句解说词“这与我们想象中的气氛肃穆、战战兢兢面对文物不同。修复国之瑰宝的现场,其实大多数就是这样轻描淡写,显得很日常化。”这句话奠定了整体纪录片的叙事基调,一反传统纪录片中采用过于庄严肃穆的文本语言去叙事,更多地给人以“教科书说教式”的纪录片,而如今似乎文物修复工作者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甚至是我们的朋友,在给我们诉说他们在故宫进行文物修复的过程,而我们是他们忠实的聆听者。

“高大全”完美的人物并不能引发人们的喜爱,因为更多的是人们对专家神化的崇拜感,因此反而是看似平淡的展示日常生活的纪录片却能够在不经意间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和讨论。在叙事视角上虽然采用了大众化叙事视角,却在片子的整体上形成了众多的反差,这种反差恰好迎合了乐于解构一切的青年文化口味。

3 新媒体视角下纪录片语境场景的创新

——解构传统语境

 

(一) 后现代主义对传统的结构——古今对比、静穆与趣味共生《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中,古代的文物与如今的文物修复大师,古今的对比反差,故宫文物是古代的,修复者是现代的,现在与过去的反差,王有亮在故宫骑着摩托车,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解构,同时这里对传统文化的解构还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现今的修复者本身对过去传统文化的认知,由如今的修复者为观众答疑解惑,“三彩马没有尾巴,看看和哪个更接近,像维纳斯的胳膊一样”解读传统文化。每个修复者对传统文化都有独特的认知,这本身就是现代人对传统的一种解读。故宫的严格的师徒制度和而今的师徒制度,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解构。

二是另一个方面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充满了90、00 后解构一切传统文化。比如“修复三彩马”这段,会有很多弹幕弹出。如“唐代三彩僵尸们”“马呀,我的尾巴呢”!还有王五胜陶瓷组修文物,弹幕打出一问一答式的“A:你在哪上班啊,B:在冷宫修文物”,慈宁宫寿康宫西北部号称将近三百年没有男人进来过,弹幕就打出“寡妇院”这既是一种参与,同时也是一种后现代主义文化对传统的解构。

(二) 青少年的快节奏和修复者的慢节奏相结合影片采用了让观众参与式的拍法,采用了跟拍,多采用固定镜头,很少使用运动镜头,以固定镜头体现出故宫修复大师的“慢”,但作者在慢节奏的镜头中,加入公路上汽车行驶的快镜头,极力构建快慢的结合。慢镜头中体现文物修复大师一生专注文物的气魄,似乎时间也是静止的。

文物修复大师的慢节奏,加上青少年的快节奏为主的新媒体视角上,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很多年轻人会用很多词汇通过弹幕去表达那种慢的向往。譬如“学服装的想问故宫服装配饰修复还缺人嘛”“我也想在故宫骑自行车”等,实现慢节奏与快节奏的结合。同时增加了纪录片的视听的兴趣点和可讨论性。新媒体视角下,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纪录片的创新,为纪录片提供了一场与众不同的视听盛宴。

 

■ 参考文献:

[1]段平虎;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创新与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6年22期.

[2]邓高峰;新媒体视域下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分析——基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在B站走红背后的思考[J];今 传媒;2017;25(11).

[3]姜莞荻;大众文化视阈下中国红色戏剧的现代化探索——以《白毛女》为例[J];新闻传播;2016年第03期. 68

图文 | 传  院

编辑 | 詹尚青

初审 | 陈宇佳

复审 | 杜伟利

 

上一条:魏中林 | 新闻与传播视野中的吴梅村《圆圆曲》 下一条:戴学东丨新媒体时代的舆情管理

关闭